隨著世界各國對能源安全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,燃料乙醇的發展愈來愈受到重視。它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,不僅可以替代傳統能源,有利于建立穩定、可控的糧食加工轉化,而且可以帶動生產、流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,可以解決三農問題,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,還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國家能源安全程度。
20世紀70年代開始,世界許多國家開始利用生物質資源進行燃料乙醇的工業化生產,以替代石油燃料。2004年,巴西生產燃料乙醇1152萬噸,是燃料乙醇的最大生產國和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,生產成本約0.2美元/升。燃料乙醇在巴西已具備了相當的市場競爭力。美國也是燃料乙醇的生產大國,年生產量為1014萬噸,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成本為0.33美元/升。美國新能源法案提出,到2012年利用燃料乙醇或生物燃料要達到2300萬噸。歐盟燃料乙醇的消費為175萬噸,以小麥為原料的生產成本為0.48美元/升,以甜菜為原料的生產成本為0.52美元/升。2005年歐盟生物燃料計劃驅動燃料乙醇市場需求有較大增長,計劃要求傳統燃料至少摻入2%的乙醇或其他生物燃料,到2010年將提高到5.75%。
我國的石油資源匱乏和供應不足,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。《可再生能源法》鼓勵包括燃料乙醇在內的生物質液體燃料的發展。目前我國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較高,以玉米和陳化小麥為原料生產成本為4400--4500元/噸;以甘蔗和鮮木薯為原料的成本為3300元/噸左右;以甜高粱為原料的成本為2600元/噸左右。由于我國人多土地少,發展燃料乙醇也應考慮國情實際,防止出現與民爭糧,與農爭地的現象。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發展應合理適度,發展重點應放在以其他各種經濟作物為原料上,還可以結合副產品提取和綜合利用深加工等發展燃料乙醇工業。
巴西、美國和歐盟推廣應用燃料乙醇的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。一要借助國家立法,支持燃料乙醇發展,促進其推廣應用;二要科學規劃,把握重點,合理布局,有序適度發展;三要制定財政稅收優惠政策,提供金融信貸服務,營造良好發展空間;四要鼓勵燃料乙醇技術研發,推動應用進程和擴大應用領域。